【爆】知青博物馆书写在草原上的浓厚深情

  光阴如水,岁月如歌

  一段激扬的旋律在草原上久久回荡

  那是自一代人青春的记忆

  矗立在巴尔虎草原上的思歌腾博物馆

  像一座纪念碑

  深深刻下历史的印记

  博物馆位于俄蒙边境的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在这个宁静的边陲镇,一座以蒙古包为元素的建筑,缩影了知青们的青春芳华,也承载着他们的青春记忆和奋斗精神。

  上世纪60年代,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边疆艰苦的地区参加生劳动,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青年移民运动之一。在那段时期,新右旗接纳了2800余名自全各地的知青,豪情满怀的知识青年投身边疆建设,与牧民们一起生一起生活,结下深深情谊。

  一组青春的群雕

  在思歌腾博物馆,序厅由一组知青在草原上劳动生活的浮雕和一个主题知青群雕及卧碑式前言台组成。走进博物馆内,大量的黑白照片定格了一张张青春年少的面容,馆里的每一幅照片每一件藏品,都记录着一段特殊的青春往事。

  1969年4月25日,张勇与千余名天津知青一起上山下乡到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黄花公社,这里是俄蒙交界的偏僻牧区。仅仅一年后,1969年6月3日,19岁的张勇为抢救掉进克尔伦河的羊只,奋不顾身跳到河水救羊,不幸牺牲。

  张勇的好姐妹刘桂珍,虽然家有了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但刘桂珍毅然放弃了这个唯一的回城的机会,她留在了草原,她不想让好朋友张勇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留在草原,她要永远陪伴着张勇。

  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有一对深受牧民们爱戴的知青医生。他们是天津知青邱明庆和他的妻子杨兴梅。邱眀庆是1969年4月从天津农业机械修配职业学校到赛汉塔拉公社白音呼热队插队。由于他会针灸,到草原不久,就被白音呼热队选为赤脚医生。从此,他与医生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每天背着药箱骑着马,奔走于牧民和蒙古包之间,为牧民送医送药,用手的银针解除牧民们的病痛。由于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又勤奋好学,医术提高得很快,很快就成为一名深受牧民欢迎的赤脚医生。1973年大部分牧区知青青都因上学选调等方式离开了生队,离开了草原,他何尝不想回天津医学上学呢,然而这时草原人民已经舍不得他走了。同样,他也早已把自己融入草原,融入牧民之了。他钟爱医生这一职业,他更舍不得离开朝夕相处了多年的淳朴牧民,他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草原了。在这片大地上,知青邱明庆坚守草原五十载,一直在下乡地克尔伦苏木卫生工作,与同为下乡知青的妻子为草原人民的健康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知青骈江芳,从1995年开始主编天津新右旗知青联谊会会刊克尔伦通讯,至今己出版600期,刊登老知青撰写的回忆文章上千篇,图片数百张,并介绍第二故乡发展变化情况的专栏,成为全知青自办报刊的佼佼者。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个个模拟当年生活的场景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故事,那些难以忘记的曾经,展示了那一代人为分忧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在广阔的呼伦贝尔大地,把青春理想爱情,甚至生命都留在了这片草原上。

  一段记忆的呈现

  走进知青博物馆,时间的门在这里轰然开启,知青博物馆展出内容分六个部分,响应号召奔赴边疆激情燃烧峥嵘岁月知青楷模光耀千秋调整政策知青返程情系草原守望相助知青精神薪火相传。展馆的主要形式除版面文字图片外,还有图画场景雕塑文物等。每一幅照片后面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发生在那个年代的青春往事。

  知青文化研究者马特介绍道这些陈列品,都是当年下乡在新巴尔虎右旗的知青们用过的实物。把这些实物搜集整理并展示出,可以提示人们不忘当年的知青们为草原的现代化文明和科技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马特对记者介绍道,思歌腾博物馆的前身是2002年建立的300方米的知青文化长廊。2008年,在这个基础上建成了1200方米的全首家知青博物馆思歌腾博物馆。

  2018年思歌腾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现在的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625方米,是在原展馆的两侧,各建了一个新馆舍,是一个二层建筑。新的思歌腾博物馆总体造型与原馆造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正面造型保持原有蒙古包元素,与思歌腾广场现有雕塑及景观深入结合。三期新馆与一二期同组成飞鹰的图腾,门厅石柱为飞鹰的羽翼,象征知青对草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寓意新时代的新右旗蓄势待发,展翅翱翔。

  一段深情的咏唱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那些流淌在时光深处的如歌青春,就以知青博物馆的形式被记录被怀念被永远铭记。这里讲述了太多的感人故事,青春的记忆总让人魂牵梦绕。

  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蒙古族阿爸举着马灯站在雪地里引领了知青张德荣赶着牛群找到了回家的路。当时狂风暴雪,我在夜黑的草原上赶着牛群,迷失了方向,当时我就想怎么才能找到回家的路啊!绝望恐惧充斥着我的内心,当我的手脚已经冻到没有知觉的时候,我看到了远处一丝丝光亮,当我走光亮的地方,看到的正是阿爸举着马灯站在雪地里等我回.现在只要去新右旗,我都要去博物馆看看,每次都会跪在阿爸的跟前,如果那次没有阿爸给我点亮的‘希望’我就永远走不回了。张德荣激动地对记者说。

  马倌生涯丰富多彩,充满了挑战与欢乐,也充满了艰苦和危险。离开牧区30年后的2002年9月,我作为孙海麟带领的天津市政府代表团和天津市知识青年代表团的一员,又回到新右旗看望乡亲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牧区发生的巨大变化。龙以明,科学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8月17日到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9月,被选调到天津师范学现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系进修班学,离开了克尔伦。至今我已从事数学工作40多年了,但我始终不曾忘记那一段的青春记忆,我一直是牧区的一个称职的马倌.

  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新右旗草原迎了2800余名知识青年。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勇闯三关,与牧民们融为一体,谱写动人的民族团结乐章。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歌腾博物馆不仅记录了一代知青的青春足迹,而且展现了一代知青的精神风貌。 记者 王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