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数字化源于爱
经济日报经济网重庆12月13日讯记者 成琪有这样一家博物馆,在信息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做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在博物馆还没有成为网红打卡地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做虚拟展厅了,而这一切是因为爱,对文物的爱,对观众的爱。
12月11日,经济日报经济网记者跟随由家文物局组织的文物保护看基层重庆主题宣传活动到了重庆三峡博物馆以下简称三峡博物馆。
重庆三峡博物馆的实验室 经济日报经济网记者成琪摄
数字化源于心疼文物
三峡博物馆智慧化工作起步比较早,是从纸质资料数字化开始的。2012年完成馆藏老照片的数字化,2015年完成馆藏古籍数字化。
因为每次做古籍研究,都要把古籍取出,我们都很心疼,所以,2015年我们完成了馆藏余册古籍数字化。重庆三峡博物馆文物信息部副主任殷玉玲告诉记者,目前,还有一些古籍数字化还没有做完,因为当时的纸质酸化比较严重,太脆弱了,一动就碎。能做的基本都做了。
随后,三峡博物馆又相继完成了业档案数字化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档案数字化,馆藏家谱数字化,业档案数字化。此外,还分别开发软件系统,对这些数字化的资料进行管理,形成专题数据库。
把纸质资料数字化,即可以保护文物,尽量减少或者避免接触翻阅纸质资料,避免人为破坏,又能方便职工查询利用,只需要在自己的电脑上就可以查看,提高了工作效率。殷玉玲说。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三峡博物馆也在从纸质资料服向数字资源服转变,利用知网的海量论文资源,二次开发形成了三峡文化专题资源库,供观众免费在线阅读和查询下载,在三峡博物馆官网上公开了9万余件套藏品信息,并提供检索查阅等服,使更多受众享文化遗公资源。
智慧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公众
2018年,三峡博物馆依托三峡数字博物馆项目,全面提升了智慧化管理服和展示水,建成了内首家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台,融合了当前最新的云计算大数据AR VR等技术,以融合智能定制的理念,构建文物观众博物馆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融合台。
从文物的数字化到智慧管理台的构建,三峡博物馆提升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用新方法新技术服大众的意识。
殷玉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博物馆都在讲数字化智慧化建设,但很多时候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西展示,能展示的就是一些在普查做的可移动文物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这些内容对观众说不生动。
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博物馆都推出了网上虚拟展。据经济日报经济网记者了解,三峡博物馆从2012年起就坚持每年推出2个以上的虚拟展,截止目前拍摄制作了30余个虚拟展,其12个是给区县博物馆制作的虚拟展,包括白帝城张桓侯庙石宝寨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
虚拟展虽然从技术上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却能最真实反映展览文物遗址原貌。目前,虚拟展无论是在对观众提供展示服方面,还是在资料留存方面无疑都很有价值。殷玉玲说。
现在,每个博物馆都会为观众提供多种形式的导览服,但是观众最喜欢的还是讲解员现场讲解。但讲解人数有限,远不能满足接待需求。如何缓解这一供求矛盾?三峡博物馆在原有微信语音导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了真人版视听导览,组织专业团队将讲解员的现场讲解拍摄成视频,发布到网上,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看展览。
三峡博物馆建馆比较早,展厅没有太多的多媒体内容,我们希望用更多的新技术手段为观众做好服。殷玉玲说,这些技术的应用其实难度不大,但是很实用,什么技术对观众友好,我们就用什么技术。
此外,他们还打造了水下畅游白鹤梁VR互动体验观众化身潜水员,与水下题刻零距离接触,与长江珍稀鱼类嬉戏。通过现代科技与古代文明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与今自然与科技的完美结合,给观众带前所未有的奇妙体验。
据悉,2018年以,三峡博物馆依托展览遍渝州巡展项目,将水下畅游白鹤梁VR互动体验活动带到群众身边,累计在20个区县的65所学和乡镇社区开展了上百场体验活动。结合展览宣讲和手工活动,把过去枯燥的历史授课说教,转变为简约质朴的语言表述和丰富的体验互动,不仅延伸解读文物历史文化的深厚价值内涵,更有效提高了公文化服水。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三峡博物馆入选了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仅有三家博物馆入选。
我们所有的尝试,都是希望以直观有趣的方式,多角度展示博物馆资源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给观众以全新的体验。殷玉玲说。